2025
七月

07

993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七十六集:中古全盛时期的教会生活(二)

1231231

听众朋友你好,今天我们《朝圣之途》节目要继续来共同探讨中古全盛时期教会的生活。节目一开始,先为各位描述中古时代的几种热心的时期;然后呢,我们再看看当时教会内的朝圣活动,以及对劳工问题的态度;在节目的最后一部分,将要为您介绍那个时候教会内教友们爱德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好,下面就欢迎您一起来收听。

  中古时代的教友无疑的是倾向信仰的,他们并不需要向近代历史家所要求的证明,就会以信德和虔诚相信圣人行传上所记载的奇迹。以至于在敬礼圣人遗骸上往往掺杂了一些迷信的色彩。甚至于有人为了能够获得珍贵的遗骸,就不惜采取不很正当的手段,甚至于连隐修士们都不例外。还有的更假造遗骸来贩卖图利呢,圣教会有时候就必须要出面纠正。敬礼圣人圣女的遗骸本身固然是无可厚非,但是提醒他们不要忘了基督才是一切圣德的完美模范和根源,才是教会的主张。

  到了十二、十三世纪的时候,教友们已经和以前有所不同了,他们都更加的注意到救主耶稣的天主性,对耶稣的天主性特别的尊敬。教友们尤其欣赏降生成人的天主、卧在马槽中的耶稣圣婴、以及为世人承受苦难和死亡的事迹。圣五伤方济发起并且推动在圣诞节的时候,在修道院、在圣堂、在家庭里布置马槽来纪念耶稣的降生奥迹。从此以后,你就相连成席,一直到今天,已经成为全世界最普遍的在过节的时候不可少的习俗之一了。

  中古世界的教友,感觉在圣堂内如同在自己的家里一样。主日和瞻礼日,喜欢在圣堂里消磨很长的时间,在广阔的圣堂穹窿下,彩色玻璃窗在阳光的照射下所映现出的美丽图像。礼仪的庄严、祭衣的富丽、圣乐的和谐、合唱歌声的韵质,这些都吸引着教友们的心灵。何况在这个时期,既没有报纸、收音机、电视、电影、KTV之类的工具作为消遣,所以教友们在圣堂里都能够安心听讲。讲道的神父,或是讲解圣经,或是阐明当天所庆祝的耶稣基督的生平事迹。有时候为了使道德的讲解更加的清晰动人,就增加了比喻或是有趣的故事,教友也可以当场提出问题,请神父解答。难怪他们能够一连静听两个小时也不感觉到厌烦。当时神父不只是在圣堂当中讲道,即使是在公共聚会的时候,在市场、广场以及婚丧筵席前,也常常有人讲道。

  此外,在各种不同的时日,尤其是在圣诞节和复活节的时候,会在圣堂里表演圣经的故事。演员呢?大都是司铎或是其他品级的神职人员,穿着以剧情的需要而设计的服装,表演牧童和贤士朝拜耶稣圣婴或是耶稣受难的故事,或是复活节的清晨圣妇去圣墓的故事。开始的时候先念几节圣经,随后就用当地的方言代替拉丁文来加以表演。因此,这类的表演就像礼仪的延续一样。但是演戏的部分不在圣堂里,而是在圣堂外面的广场上表演。有时候情节也不限于圣经的记载,也穿插了圣人的行实和想象出来的动人情节。到了中古时代的末期,也就演变成为宗教性的戏剧了。

  在当时还有另外一种信仰的表现,在中古时代教友的生活当中也是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那就是朝圣的活动。这种朝圣的活动开始于初世纪的时候,只有一批一批的教友从其他教区来到罗马。在伯多禄,保禄的坟墓前举行敬礼和祈祷,或是到巴勒斯坦去朝拜耶稣曾经住过的地方,以及耶稣受苦、钉死和埋葬的地方。蛮族入侵的时候,虽然各地有战乱,并没有使这种朝圣的活动完全终止,在战乱平息之后,朝圣的教友又不绝于途了,而且又更加频繁的趋势。

  究竟为什么盛行这种朝圣的风气呢?原来啊,参与朝圣活动的信友们大都是为了向天主请求某种恩惠。比方说,请求疾病的痊愈了,或是恳求赦免某一种罪过了,或是做补赎了,或者只是为了表现信德,赞美光荣天主和他的圣人圣女们,或者是为了修德立功而去罗马、耶路撒冷,或是西班牙的圣地亚哥。相传圣雅各伯宗徒的坟墓在圣地亚哥,也有的去各地为奉献给圣母的圣母堂朝圣。那些旅程也都相当的遥远,而且危险重重,既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还得餐风露宿。比方从巴黎到罗马,往返就需要8个月。去耶路撒冷就要花上3年的功夫,然而所看到的往返朝圣的教友却是络绎不绝。

  根据统计,只要是去圣地亚哥的,每年就有30万人。公元1300年,教宗鲍尼法爵八世建立圣年大赦的时候,到罗马朝圣的人一年竟然达到了200万人。再从另外一件事上可以知道,圣教会的精神和价值观已经普遍的渗透到教友们的整个生活。对教友而言,工作已经不再只是为了挣衣食不可少的方法,而是对团体的一种义务,也是圣善的活动和立功的泉源。农人耕田,工人打铁,锯木制格,都是在行善立功,为他人服务,储备自己升天堂的财宝。

  教会不断地重复着圣保禄说的话:谁不工作不配吃饭的工作律;也把大圣若瑟这位木匠和工匠之子民工纳匝肋的耶稣作为劳工的模范。过去那种轻视劳工的态度已经逐渐的被扬弃了。同行同业组合在一起,制式生产的方式、形式和工资,同时也是彼此互助的机构,以便救助生病和年老的工人。他也是各种善会,每一种善会都有他自己的主保圣人、特定主保圣人的节日和供奉主保圣人的祭台。会员们会以弥撒和聚餐来庆祝,他也照顾同行会员的丧事,并且为亡者祈祷。主日和大瞻礼一律停止工作,到圣堂去参与弥撒和各项庆祝活动。这样工人们一年当中就有100来天的休假。

  接下来的节目内容是中古时代基督徒爱德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慈善事业盛行的情形。由于当时的政府一直都不认为有照顾鳏寡、孤独以及穷困百姓的责任。而当时天灾人祸还真是不少,像是战乱、瘟疫、干旱、饥荒等等,救济灾难的组织于是就应运而生了。在农村办理各种慈善救济业的是本堂神父和隐修院。每一座修院都附设收容病人的医院和招待行侣和朝圣者的招待所。在城镇里,有时候是主教,有时候是修院,有时候也会是某一位大公爵或侯爷,或是富有的教友。创立医院,专门在医院照顾病人的修会也是在这个时候创立的。他们把贫病受苦的人看作是受苦的耶稣基督似的。所侍奉的这些贫病受苦的人,就是侍奉天主,侍奉耶稣基督,因为耶稣说了,你们对我这些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

  这时候在欧洲正流行着麻风病,那是由东征的十字军和往圣地朝圣的人在近东被感染之后,回到欧洲传染开来的。只在法国一国之间,十三世纪的时候就有2000多人染患了麻风病。于是,有许多地方设立了麻风病院,专门收容已经受到感染的人。有许多修会的会士牺牲了他们的一生,在麻风病院里照顾这群病患,有的甚至于还有身为国王或是王后的以身作则。例如法王圣路易九世、匈牙利的王后圣依撒伯尔都曾经亲手去服侍过麻风病患。由于像这种病人隔离在病院内的措施,到了中古的末期,麻风病就在欧洲绝迹了。

  在中古时代,最足以表现教会爱德的就是专门为赎回被回教徒俘虏而成立的修会。在西班牙,近东,尤其是在非洲,有许多的教友成了回教徒或是战争的俘虏。大多是信回教的海盗在劫掠地中海沿岸的时候所抓去的俘虏,在人口市场上面又转卖成为奴隶。为了帮助他们获得自由,有一位巴黎大学的教授,名叫若望马达的创立了天主圣三骑士会。另外还有两个西班牙人,圣伯多禄诺拉斯高和圣雷蒙伯纳福,他们创立了圣母赎虏会。在三个世纪当中,曾经有60万的教友被赎回来了。至于这两个修会,当我们在介绍修会的时候,就再跟听众朋友们做介绍。

  就这样,哪里有灾难需要救助,就会有教会的人在哪儿活动、工作,而他的收入也十分的可观,除了教友捐献所得的十分之一以外,还有自动的捐献和遗赠。这些财产不只是维持了神职人员的生活费,还有圣堂里面各种敬礼的花费,而且还挑起了公共救济事业和教育的经费。

  在今天看来,这些呢,已经占着政府庞大的预算,而由百姓们纳税来负担。可是在中古时代的教友们却是受到了福音精神的影响,把受苦的人当做是耶稣的弟兄,因而非常乐意踊跃的捐献。许多的修会会士更是抛开了家乡和亲人,以便能够完全的献身去服务贫病,去服务麻风病者以及那些被俘虏的人。

  公元十一、十二世纪的时候,新的教区纷纷建立了,到了十三世纪的时候,圣教会已经有500多个教区。大部分都分布在意大利,尤其是在意大利的南部。在那里有两种性质的教区,一种是罗马与拜占庭所建的古老教区,一种是北欧人所建的新教区。法兰西在中古时代所有的教省与教区和第五第六世纪的时候是大致相同的,只增加了一个教区。而在西班牙呢,变化就比较大了,尤其是在公元1212年的时候,跟回教世界间一场决定性的战争结束之后,除了格拉纳达之外,其他被回教世界占领的地区又重新投入了圣教会的怀抱。公元1104年在葡萄牙境内建立了布拉加总主教区。在英格兰有两大总主教,南部的坎特贝里有20个教区,北方的约克在公元1188年以前监管爱尔兰的9个教区;1188年之后,直属于罗马。斯堪地纳维亚半岛有2大总主教区和1个主教区。波罗的海沿岸在十三世纪建立了总主教区,辖有7个教区。在匈牙利有2个总主教和10个主教区。至于广大的日耳曼,在十三世纪的时候已经有6个教省,43个教区。

  听众朋友,今天我们的节目播讲到这儿,又到了该跟您说再见的时候,让我祝福您平安愉快,也祈求天主降福您,他的恩宠光照您,下星期同一时间,我们空中再见。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